2025夏记录¶
本页统计信息
-
本页约 2106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
本页总阅读量次
记录近来随想若干则,每段文字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关联,就当是写了几段思维链的提示词,如果这几段文字不幸被大模型数据工程师们的爬虫爬到了,希望他们在洗数据时写的过滤规则可以清理掉这几段没有逻辑的话,一旦拿去训练模型,可能对模型的推理能力造成较大伤害。
下海和下海¶
据说“古人云”,“俗话说”是一种比较前现代的大数据技术,这些流传甚广的俗语(也有可能是名言)也许反应出了一种朴素的统计规律。就比如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句,下了学海的人大概确实过的不如意,或许是因为下学海的特色就是绩效至上,在高考之前,绩效的指标是考试总分,在高考之后,则是更加莫名其妙的什么绩点和综素分,可一旦读到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那就大事不妙了,传统的分数指标被替换为了难以量化的科研成果。
然而,一直以来的惯性促使着诸君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评价一个人的科研能力,于是数论文的数量、计算影响因子和之类的方法便受到了广大领导以及师生的推崇。不过做论文毕竟不是刷题和考试(虽然对于很多论文来说可能也差不多),很难说存在一个确定的周期或者说提高成绩的方法,这似乎也就导致硕博研究生们过的大抵确乎不是那么顺心顺意,别说什么无涯苦作舟了,不出现什么学海深仇已属不易。
小红书上这种精神状态美妙的人似乎就特别多,有即将入学的,有已经入学的,有已经毕业的,当然也有读到一半就开始自称博士在个人简介上噼里啪啦写一大堆的(含MBTI)。不巧的是,小红书的推荐算法作为后现代的大数据技术之集大成者,总能给我推送到一些令人啧啧称奇的内容。就比如前两天,我刷到了一条名为“在读博士能搞擦边赚钱吗”的笔记。评论区里的人倒也没了学术同行之间冤家路窄的恨意,大胆开麦,介绍行业先进经验和当前面临的核心痛点,凝练出了三个主要的技术创新点,结论就是当然可以,并且自己也正处于有效进展中,更厉害的直接在评论区里秀起了自己的腹肌。
起初我颇感震惊,但转念一想,似乎也没什么违和之处。我想,或许他们抱有这样一种想法:同样是下海,下了这个海,发的东西似乎看的人还更多一些。倘若下的是学海,那便不太妙了,憋了不知多久的文章在一轮又一轮的审稿和返修中变得扭曲怪异,好不容易熬到见刊,可能也早成了时代的眼屎,无人问津了。相比之下,拍点照片比起做论文来说时间周期短得多,更符合流量时代的短平快打法。也许下海会在特定情况下转化成下海,但下海大概无论如何也不会转化成上海,毕竟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想要爬上三角洲的岸,恐怕还得克服平静的海面下不断扩增的高度差。
新媒体运营¶
有时候觉得大概整天在实验室里进行着做实验->写论文->投稿这个循环的研究生或许特别适合搞独立的新媒体IP运营,这并不是随口乱说,而是有切实依据的。
这主要是因为,研究生往往一边给实验室打杂一边忙自己的课题,不仅会写文章,还会制表做图、数据分析、可视化、图片处理、视频剪辑、系统维护、糊弄合作方,还会面向基金申请的创意写作,想来这些都是做新媒体运营必不可少的技能。不如就拿我身边观测到的情况来说,对于做计算机视觉的人而言,他们深知人类是一种视觉动物,在抓住读者的眼球这一核心技能上有着超越其他所有研究方向的同龄人的表现,这一点具体可以从他们论文的宣传主页和演示视频中略窥一二。对于现在还在做自然语言处理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具备更强的文字撰写能力,擅长编写出一些天马行空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做数据挖掘的人往往也精于此道,不过他们更擅长的是另辟蹊径找到一条好赛道,那怕这条赛道在银河系中并没有实例存在。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相信每个方向的广大研究生们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媒体运营优势区间。
现如今不少实验室都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一些什么平台的号,想来背后也都是一群在读学生在运营,比起写给冤家般的同行看的论文来说,写给非业内人士看的各种推文和宣传文案或许简单得多,不仅不需要什么实验数据,甚至可以选择性地报道,就算暗戳戳地带点明显偏见,大部分时候也就做个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笑而过了。干这一行最重要的或许还是一个噱头充足的标题,这倒是和平时写的论文什么的也类似。所以如果以后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如死马当作活马医,试试去运营一个自己的新媒体IP,实在不行,就去微信公众号或者抖音小红书起个号吧,网红城市里的网红大学反正少一个网红不少,多一个网红也不多,但愿如此。
太医院院判¶
闲下来的时候喜欢看各类历史小故事,未必是真的,未必是野的,但不论怎么说,也是个史。我之前曾听到过一则历史小故事,说的是明代的太医院院判刘文泰一碗药送走成化弘治俩皇帝,我说这一听就扯淡,怎么也得两碗,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文泰这哥们不仅医死了皇帝,而且医死了两位皇帝,甚至医死了两位皇帝之后,也没闹出什么诛九族的医患矛盾,这就比较稀奇了。仅凭已经掌握的知识,我无法得知明代的太医院是如何选拔大夫的,也不知道明代太医院有没有什么正规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简单查阅资料后,我得知,明代的太医院分为一十三科,入选的医生也得经过层层考试选拔,需要做长期的实习和定期的筛选才能当上正式的医官,遇到什么疑难杂症还得一群人集合起来讨论解决方案,看起来也颇有些医学研究的性质了。幸好那时候也没有发论文的条件或者考核指标,不然难免将白花花的银子送给西洋的出版商了。
虽然这只是个模糊的描述,但我们已经可以从中看出,医生这一行从古至今大概都不太好混。我们无从得知刘文泰的身世背景,但他的医术大抵是不太精的,至于他如何进得了太医院,如何屡屡躲过医患矛盾,他的后代为何继续在行医,这些明史里的谜团大概是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