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 写在读研一年之际

本页统计信息
  • 本页约 1503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5 分钟。

  • 本页总阅读量

今天是公元2023年9月3日,农历癸卯年七月十九,实际上今天是星期日,但是寝室周围因为电路维修断电断网了,这使我不得不双休日跑到实验室来坐班。一个意外发现是,双休日来实验室的人也不在少数,虽然来了也不一定干活,但读研究生主打的就是一个仪式感,只要在实验室坐班的这份仪式感到位了,导师的活干没干完其实无伤大雅。

据说读研究生最开心的日子有三天,我原本以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实际入学之后才知道,这样浪漫主义的回答不适合工科专业,至少对于我来说不合适。后来我从读博的师兄那里得知,正确答案应该是这三天:知道自己被录取的那天,满足导师毕业要求那天,以及拿到毕业证那天。

这个答案让我有些惶恐,因为我在2021年的9月28日填研招网系统那天就知道自己被录取了,这最开心的第一天恐怕已经过去快两年了,哪怕算上收到录取通知书的2022年7月5日,这最快乐的一天也已经离我过去了很久。同时我又是个硕士生,导师管的也不多,没有诸如博士必须发表X篇Y级别的文章才能毕业的硬性限制,所以这满足毕业条件如释重负的第二天恐怕也没法体验到了。综合上述两点,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读研的快乐时光只有毕业那天了,剩下的日子恐怕都将平平淡淡,无悲无喜地度过。

仔细回想一下读研的第一年,和本科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我想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能拿导师发的补贴(学名科研补助,以下简称月钱)了。虽然这笔钱可能不多,但总比本科生的时候白干要好一些,不过拿补贴的事情也非一帆风顺,刚入学的时候月钱稍多,对于一个独居寝室的空巢研究生来说非常滋润,不过随着项目金主的撤退,最近几个月明显地拮据起来了。

可是俗话说得好,吃的苦中苦,方吃苦中苦,虽然现在月钱发的少了,但是导师的项目和自己的课题都是要继续下去的,不然甲方那边和一个多月轮到一次的重点讨论变不好交差。交不了差就影响自己在导师那里的印象,影响了印象恐怕就毕不了业,毕不了业就赚不到钱,赚不到钱人生就会一片灰暗……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测,我今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做导师横向而是看了半个小时手机,那就是对自己人生的最大不尊重了。

不过要说读研一年什么收获也没有,那倒也不尽然。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学会了如何糊弄,把做出来的一大坨东西假模假样包装成一个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精美的奇巧玩意,不管是项目也好还是发的几篇水文也好,都是如此。好消息是这些我都糊弄过去了,坏消息是这么糊弄终究难登大雅,比如论文中不了A会,而项目也出不了啥有效的论文和能落地的方案。

不过经历了一年多的项目和科研之后,自己知道的东西确实更多了,对以前学习阶段学的一些知识比如transformer的架构,比如attention的实现,比如一些模型训练的trick,都有了一点更多的认识,顺便也了解了一点比较前沿的东西比如大模型的一套技术栈。一个粗浅的认识是大模型中的很多东西实际上还是套了皮的传统技术,只不过它们有了一个更具体并且有效的实现方案,就是通过基于文本的指令的形式与人类进行交互。

遗憾的是代码方面基本只剩下写各种python的bullshit以及pytorch搭个简单模型之类的基础能力了,本科时候学过写过的C++/Java之类的由于太久没有用过都已经严重退化,同时自己的数学水平也没有什么进步,看到一些充满了复杂公式推导的文章还是会两眼一黑,我其实一直都挺希望能够让自己做的东西可以有一个可解释的理论背景,但实际搞起来还是因为没啥理论水平,最后整个论文看起来像是瞎编的,没有任何说服力,自然也就中不了什么A会,只能往垃圾箱去投递了。

另外就是偶尔给人提供一些咨询服务,包括选导师、选方向、准备简历面试之类的,甚至实验室23级的新生里有好几个都是我介绍过来的,我不敢说我在这方面是什么专家,但是由于经历过疯狂找导师和选方向以及保研面试等等阶段,对这些环节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之前我在经历这段时期的时候也受到过很多学长的帮助,因此我也希望这种互助的模式可以继续传递下去。

总的来说读研的第一年就是这样,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慢慢走向平庸。

颜色主题调整

评论区~

有用的话请给我个star或者follow我的账号!! 非常感谢!!
快来跟我聊天~